颜钛云商
采购清单
涨价潮下,涂料企业发展路径探析!
 2017-03-10
 导读 

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,其实已经为涂料行业的市场走势划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,并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。一个赛道是传统的同质竞争,看谁在原材涨价的狂潮下对成本的管控更有优势。另一个赛道是差异化的竞争,比的是对新产品、新市场的创新能力。


涨价,是产业链的正常反应

 

朋友圈晒图片,变着法子通知客户“对不起,又涨了”的事儿在四海八荒已经算不了什么稀罕事儿了。涂料圈学会了淡定——不淡定又能怎么样呢?再说,这一年以来,有什么没有涨?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连带不到一年翻个了翻。农产品、禽肉、原油、人工、管理费用都在涨——凭什么涂料产业顺势涨一涨,大家就慌张了?涨价,很正常嘛!

 

其实,2016年9月,负增长了长达四年半之久的PPI终于逆转,这标志着中国工业领域全面涨价正式开启。事实上,从年初开始,煤碳、铁矿石、造纸等大宗原材料就开始上涨,数月后传导到整个工业领域。近半年来,上游化工原料开始猛涨。国产金红石型钛白粉由年初9300元/吨涨到14000元/吨,作为中国建筑乳液体量最大的巴德富来说,从去年9月至今,也是几番调价。以一只主打内外墙的乳液RS-998A来说,其涨幅超过了1000元每吨……业内人士还坚定的认为继续上涨。与年初相比,市场售价涨幅超过了50%的品种相当多,很多品种涨幅高达一倍甚至超过一倍。

 

 

在对于此番,工业品全方位上涨其实是有迹可循的。2016年,政府推出了去产能、去库存的政策,在此政策要求下,能源、运输、人工成本都有所增加,这也成为推动从大宗到精细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总得来看,这些上涨是各种成本上升、环境治理、货币政策、汇率波动、宏观调控、甚至行业垄断导致的被动上涨。除此之外,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,涨价,都是自然的事情。

 

尽管涨了,但持续性是个问题

 

原材料的普涨,引发下游跟涨,是产业链的正常反应。只是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了每一个环节面临的成本压力程度不同,如同漏斗。受国内加工制造业成本结构、竞争格局、下游需求等诸多因素约束,越处在涂料产业链条的后端,对源头进口原料涨价的过滤和消化层就越多,也就能分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利润空间的挤压。于是,海虹老人、嘉宝莉、三棵树、巴德士等一批涂料企业在纷纷宣布涨价的同时,我们可以总结一个规律,那就是:涂料成品要缓于原材料的涨价时间,且涨幅相对较小。但换句话说,即使涨价,并不是所有的下游涂料企业都能顺理成章的大幅提价。

 

在此,我们需要注意的是:国内外市场需求、消费者价格指数、企业赢利水平、工业增速等并没有明显好转。显然,这波涂料行业的涨价并非经济基本面好转催生的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,来安排接下来的市场及生产采购计划。

 

抗涨能力,考验着供应链模式

 

由于去年G20峰会前,国家已经着手处理高能耗、高污染带来的问题。从环保的角度出发,提高了国内的化学生产厂家准入门槛及生产成本,使部分涂料企业在原材料方面的供应链发生了变化。

 

此次涨价潮中,普遍以国内的涂料厂涨得最凶,外资企业涨价幅度相对少些,步伐也没有跟得那么快。对此,一名涂料业从业人员透露,这主要是两者的采购方式不同。国内很多涂料厂采购部门都是“现购现订”形式,受原材料价格的即时行情变化影响较大。而外资企业采购基本上会采取期货式,按季度或者半年为一个购买周期,因此,当原材料价格出现变化时,他们受到的影响会滞后几个月。

 

这里可以看出,规模效应在供应链里有着天然的优势——大企业尤胜。采购量越大、越稳定,越能发挥期货供应模式的优势,议价能力越强,越能提前消化掉涨价的压力。这一点是中小涂料企业在涨价潮中最致命的弱点。

 

怎么办呢?别忘了我们有“产业互联网”这个神器。

 

互联网天然的优势就是将信息变得对称和透明,并且及时。与产业结合的互联网平台向上整合供应商,向下整合中小涂料企业的需求。将每个中小企业零散的、看似独立的需求整合成一个或一批相似的需求,并提供集中的服务,变得有规模化,有规律性。产业互联网与产业结合得越深,越能快速的改变产业链的服务模式,提高中小涂料企业的竞争能力。

 

需要提一提的是:也有极少部分涂料企业联手故意提高价格,以刺激销售,让经销商陷入恐慌,担心涂料价格再涨,从而抓紧进货。对于那些长期因为低价而苦苦挣扎的企业,马上跟风涨价,整个市场迅速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。既然不涨价没有活路,不如涨价拼一把。原材料整体价格上涨,正是一个最佳时机。不过,无论是为势所迫,还是蓄谋已久,都反映出国内很多本土涂料企业的窘境。


两个“赛道”,两种生存模式

 

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,其实已经为涂料行业的市场走势划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,并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。一个赛道是传统的同质竞争,看谁在原料涨价的狂潮下对成本的管控更有优势。另一个赛道是差异化的竞争,比的是对新产品、新市场的创新能力。

 

 

首先,我们来谈谈传统的第一个赛道,即同质竞争。涨价虽是一个变量,但对每个涂料企业来说,这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同样的问题。既然是相同的问题,我们暂且将“涨价”视为一个衡量。困局之下,每个涂料企业在生产成本、生产效率、管理费用、人力成本、物流费用等方面的费用的管控就变得格外重要了。

 

企业可以通过强化管理、减少中间环节等办法来压缩成本,缓解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。有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,采取停工减产或辞退员工减薪降酬的办法,勒紧裤带,以一种消极的方法应对。不过,2016年10月—12月这段时间,原材料的价格普遍上涨了10%以上,这样的涨幅令很多企业吃不消。这种做法或许能解企业一时之困,但绝对不是一个上上之策。

 

同样,有些精明的老板,开始过着精打细算的主意,在省钱上动脑筋,想办法,找诀窍,以应对行业危机。这些都是办法,但精明的最高境界为高明,那么作为一个最最精明的老板,如何应对危机,如何用化解涨价潮的压力,又产生最大的效益呢?

 

这里,我们谈一谈第二个赛道,即差异化的竞争。

 

先说个业内的旧事: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粉,虽然都是“白色颜料”,但工艺上截然不同。“十三五”期间中国提出实现钛白粉行业从硫酸法到氯化法的转型升级,国家已经不批硫酸法生产线。尽管当前钛白粉价格不断走高,市场上却供不应求。目前,国内拥有氯化法生产工艺的企业还是少数。一方面是对硫酸法的限产。另一方面是氯化法的市场空缺。终究在钛白粉的道路上,还是走出了差异化。

 

或许这可以解释一部分中型的涂料企业更愿意一股脑儿砸向“水性涂料”市场的原因。为什么呀?溶剂型产品干不过大厂。但在水性的赛道上大家似乎是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在这个节点发力一下,说不定就能弯道超车来个“逆袭”呢?

 

涨价潮倒逼成本,在向下游释放价格压力的时候,你是只释放了压力,还是提供了服务,来让下游更容易消化呢?

 

都说涂料更像一个OEM的产品,涂料企业要向涂装服务一体化发展,才能体现超脱于产品本身的附加值。况且服务,本身就是一个增值点。因为产品的价值需要通过成功销售来实现,终端售价的上涨会与终端市场的消费预期相背离,进而导致销售不畅。在提价不可避免的状况下,通过培训等手段强化企业的服务意识,通过互动、超前服务等方式增强品牌与市场间的粘性,在维护现有市场的同时,激发潜在市场。


在推进新产品、新技术的时候,一些水性、UV等涂料生产企业走在了前面,他们为处在下游的家具、机械厂提供配套的涂装设备,尽量减少客户在环保升级转型中的风险。

 

即便遭遇“涨价潮”,要么产品转型,要么服务提升,我们将看到行业里仍然会涌现出高增长的企业,或新兴企业、或新的商业模式出现。企业应找准市场定位,坚定转型步伐,尽快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抗涨计划,加大技术创新力度,提升产品品质,积极迎战“新常态”。

 

2017我们正在经历的是:一个泡沫收缩的时间,一个由虚回实的过程,一个重塑资产负债表、重振资产回报率的阶段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是我们涂料行业变革的关键。

版权与责任申明:
本网转载其它媒体作品时,其目的在于信息互通,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存在潜在纠纷或触碰相关法律条款,请速联系本网站,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修改,联系电话(021-32513560)。